众所周知伟大的革命导师毛主席生育了十名子女,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毛岸英、毛岸青、李敏等,还有一位鲜有耳闻且身世充满争议的儿子——毛岸红。
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毛主席痛失了四位子嗣。在革命的硝烟散去后,唯一可能存世的,便是在中央苏区遗失的毛岸红。经历了无数艰辛与波折,当他们终于寻回了早已长大成人的毛岸红时,毛主席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!毛主席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决定?毛岸红又是如何失散的呢?一、毛岸红的出生自1933年秋季伊始,国民政府军队百万之众,集结向中央苏区发起了第五次残酷“围剿”。在王明“左倾”路线的指挥下,红军历经一年艰苦卓绝的抗争,但终因连番战斗损失惨痛,被迫处于绝对的守势,不得不策划长征。在这样的动荡夜晚,贺子珍在瑞金叶坪的简陋住处,凭着微弱的烛光,细心地缝制着一件棉衣。她以个人军装作为布料,又从乡亲那里借来棉花填充。她的双手快速而稳健,每一针每一线都尽可能密集,只为了使这件棉衣更加保暖耐穿。因为这是她在不得不和爱子毛毛分离之前,亲手为他制作的最后一件衣物。思及此处,她的眼角滑落泪花,心中波澜起伏。她转头望向一旁熟睡的毛毛,那安稳的呼吸让她的心头涌起层层回忆。毛岸红,1932年11月出生在福建长汀,是贺子珍与毛主席的第二个孩子。他们的第一个女儿毛金花,出生于1929年,出生后便被托付给乡亲抚养,但1932年传来噩耗,毛金花的去世令贺子珍痛不欲生。所以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毛岸红出生后,毛主席和贺子珍十分高兴。回想起分娩后,毛主席亲手熬制的鸡汤,以及他洗净双手,小心翼翼地抱起不会言语的孩子,轻声细语地逗弄,所有的温馨瞬间化为了力量,支撑着贺子珍继续走在革命的征程上。贺子珍那时心想,无论发生什么,这次都要亲自抚育这个宝贝。这是因为,经过毛主席的精心指挥,到了1932年,红军已在湘赣闽一带建立起了苏维埃根据地,他们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流离失所,提心吊胆地生活。正是得益于红军力量的日益壮大和革命局势的积极向好,毛主席为他新诞下的孩子取名“岸红”。毛家的男孩,名字中都会用“岸”字来排辈,而跟在“岸”字后的那一个字,则蕴含了毛主席对孩子未来的愿景:岸红的“红”字,既是对红军创建中央苏区的颂扬,也寓意着他希望孩子将来能像红军战士一样,怀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。然而,贺子珍在生下孩子后不久,就染上了疟疾,无法继续亲自照看婴儿。于是,毛主席不得不找来一位名叫饶树英的江西女性作为乳母,负责照顾小毛岸红。乳母饶树英亲昵地称呼小宝贝为“毛毛”,贺子珍与毛主席也就自然而然地叫他“小毛毛”。随着小毛毛逐渐长大,他学着蹒跚的步伐,总是跟在母亲身后,欢迎归家的父亲毛主席。每当看到父亲,他总会发出欢快的呼唤,并奔向他,甜蜜地叫出“爸爸”。对于这个孩子,毛主席也显得格外疼爱。在工作疲惫之际,毛主席会给小毛岸红讲故事,常常让他快乐地拍手,发出银铃般的笑声。小毛岸红的机灵和懂事让毛主席满怀希望,他曾笑着对儿子说:“大家都叫我老毛,你是小毛毛,名字比我多了一个毛,将来你一定要比爸爸做得更好哦。”二、下落成谜1934年秋,红军面临第五次“围剿”失败的严峻局势,领导层决策着手实施长征。在此情况下,为确保孩子安全,毛主席与贺子珍决定将孩子留在本地托人照看。于是毛主席夫妇将两岁的毛岸红托付给了弟弟毛泽覃和贺怡。在离别之际,贺子珍亲手缝制了一件绵小棉袄,渴望这份母爱能够陪伴孩子渡过寒冷的冬日。然而,未曾料想,这一别竟成多年。毛岸红虽暂时得到了照顾,但随着国民党军的步步紧逼,情势逐渐危急,蒋介石对红军的铲除政策,让留下的红军人员及家属的生存空间越发狭窄。毛泽覃深感身边风险日增,担忧若自己有失,孩子的命运将无人知晓。而红军内部对小毛岸红身份的普遍认知,也让他的安全隐患倍增。经过一番权衡,毛泽覃决定将孩子转交给当地一位农民暂避风头,可由于形势危急,连贺怡都未被告知孩子的确切去向。不久后,毛泽覃在一次保护友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,毛岸红的下落也随之成为了谜。在之后无尽的岁月中,毛主席将革命军队引向一个接一个的胜利,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。尽管革命的胜利为他带来无尽欣慰,家庭生活的波折却在他心海留下了深深的遗憾。尤其是从苏联重返故土的贺子珍,历尽沧桑后,心中最渴望的便是与失散多年的孩子团聚。在毛泽覃临终之愿与毛、贺二人对于儿子深沉爱意的双重驱动下,贺怡踏上了搜寻毛岸红的征程。一日,贺怡匆忙赶至香山,喜出望外地告诉毛主席:“我们找到了失散的毛毛!”毛主席闻之喜不自胜,连忙追问孩子的特征。贺怡一一道来,却发现所述细节与毛主席记忆中的孩子有所出入。之后,贺怡再次启程,这一次是前往江西吉安继续寻找毛岸红。然而在这段寻找的旅途中,悲剧发生了,贺怡遭遇车祸,不幸罹难。三、久违的亲情1953年,在上海的贺子珍给江西省省长发去急切的书信,倾诉了自己的心声,恳请他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她那失散多年的儿子毛岸红的踪迹。在一系列艰难的搜寻之后,江西省优抚处的工作人员王家珍获悉了一个重要线索——朱盛和黄月英夫妇曾在1934年收养了一名红军的孤儿,并给他起名朱道来。当王家珍目光落在朱道来的照片上时,不由自主地惊呼,那张面孔与年轻时的毛主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消息迅速上报,不久,贺子珍就收到了中组部转交的朱道来的照片和相关资料。她激动地告诉中组部的人:“朱道来长得很像我的小毛毛!”兴奋之余,贺子珍紧接着请求,希望朱道来能与养母黄月英一同前来上海,她期望能亲眼确认。经过一番安排,王家珍陪同朱道来及黄月英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,不久后,他们与期盼已久的贺子珍重逢。在见到朱道来的那一刻,贺子珍感情溢于言表,泪水滑落面颊。她细致地观察朱道来,从头至脚,再从脚至头,反复确认。经过一番深刻的对视后,贺子珍毫不犹豫地确认:“是毛毛,你就是我的毛毛,我们家的毛岸红。”尽管这次重逢让贺子珍感到既震动又喜悦,但她深知,这份母子之情必须得到毛主席的知晓和认同。除了贺子珍,毛岸红的舅舅贺敏学对此事也格外重视。他认为,辨认亲子关系不容草率,需理性对待。在贺敏学的安排下,朱道来接受了血型测试,结果很快揭晓——与贺子珍的血型完全吻合。虽然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,这种血型鉴定的准确性还有待验证,但在当时,它已经是最迅速和最可靠的辨认方法了。最终,在获得毛主席的同意后,贺子珍伴随朱道来和黄月英北上,入住北京的中组部招待所。四、人民的儿子在周恩来总理和刘少奇主席见到了朱道来的相片之后,他们似乎均有所定论。总理将此照呈交给毛主席,毛主席未作太多评论,只是评断说:“这孩子长得甚是像毛泽覃!”就在事情看似明朗之际,一位来自南京的女性同志——朱月倩,声称孩子是她所生,其生父乃是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霍步青。孩子的身世随即变得扑朔迷离,他怎么可能同时拥有两位生母?朱道来的养母,黄月英也感到困惑,毕竟朱道来不就是自家的小毛毛吗?黄月英甚至展示了一件棉衣,贺子珍立刻认出那是她亲手缝制的衣物。面对两位女性英雄,两位党的老同志,负责此案的华东局办公厅主任赵尚志,难以轻率作出判断,只能上报至中央组织部,期待北京的指示。这个问题或许唯有毛主席能作出裁决。尽管对自己儿子充满了思念,但毛主席并未偏袒任何一方。他认为,无论孩子身世如何,终究是革命的种子,倒不如将其托付给人民,交予组织抚养。因此,朱道来既没有随贺子珍生活,也未随朱月倩返南京,而是留在北京,继续学业生活,由中组部副部长帅孟奇照料。在北京的学习岁月中,朱道来展现了卓越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,最终考入清华大学,并投身于国防科技事业,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。结言1971年,朱道来因癌病逝,随他而去的,还有他的身世之谜。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,为了革命的高远目标,毛主席和贺子珍同志一再做出个人的牺牲,包括与骨肉分离。毛主席将生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的伟业,引领亿万民众挣脱束缚,拥有了新生。他救助了无数苍生,为了大家,牺牲了自己的小家。参考:《毛主席十个儿女的不同境遇》《毛主席家庭中不为人知的谜题》
